科學測量

這其實是一個還未完全被大眾所接受的東西,但身為一個電子業從業人員來說,設計測試驗證這套流程已經是我們的根本,也是造就各式產品的基礎
 
但總有「個人經驗派」或是「耳聽為憑派」(我不喜歡用玄學派來形容)的用戶,對於各式測量嗤之以鼻甚至大肆批評,基本上不願意去了解測量內容就先開嗆測試無用論的也大有人在(這種情況也不限音響圈,好比自行車圈也是重災區)
 
不過好在有好心人幫忙翻譯,不管你相不相信科學測量,強烈建議花個半個小時有個初步的了解,連結放留言避免被祖
 
 
如果沒時間看完需要濃縮的話
1. SINAD並不代表全部,但是個重要的參數可以快速看出一個產品有沒有嚴謹的被設計,不具備主觀認知的好不好聽,口語化一點就是食物有沒有熟,你可以喜歡生魚片但沒辦法要求所有人只吃生肉
2. 基本上測試的項目要是設計的夠精細,測得越多越能體現這台機器的表現,如果不想去進一步理解各個測量背後的目的,那有兩個參數我個人是會特別去看的,一個是multitone,一個是jitter test
3. Multitone: 一次打多個頻率(Amir是打32tone)去看noise level能有多低,這種會比THD+n/SINAD單純打1K來的接近現實聲音的環境,但因為兩個測試都很重要所以看完SINAD之後我特別看multitone
這項測試我記得Amir開站沒多久就在測試,但即便到了2024年,還是依然看到有人在說只打1K不准,或是科學測量就是只看正旋波不聽音樂的人
4. Jitter test,因為我是個很常再改機的人,對我來說Jitter 是設計跟layout 就決定八九成的東西,常態修改很難有所改善(但瞎改很容易讓Jitter變爛),對我來說找一台Jitter 測試優秀的機器再來修改類比輸出,才是比較輕鬆的做法
5. 補充一下:客觀測量不能直接對應個人的主觀感受,但長期跟大量群眾的測試看來,越低的雜訊/失真越被大眾接受
至於那種凡事一知半解到處想坑菜雞的,那又是另外一種災難,有空再說
以上,給有興趣的朋友做參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