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ng D90 III - teardown

拓品在初代D90一戰成名後,後續AKM大火後改用ESS9038做成D90SE/D90LE
時間來到了第三代 D90 III,這三代雖然命名規格一直變,但外觀都保持家族元素
我本身是D90MQA物主,短暫擁有D90SE,本來一直考慮要不要再入手D90 III
剛好周遭有朋友先衝D90 III所以就先借來試試

正面,雖說保留家族傳統但換成旋鈕,基於攜帶性我還是比較喜歡按紐
背面,XLR/RCA輸出,I2S輸入,同軸光纖,藍牙,USB,AES輸入,多了12Vtrigger
這幾年拓品大量導入12Vtrigger算是蠻好的設計
底部,這次終於換成這種能防滑的腳座了,每次寫拓品都在罵還是有點效果
拆面板的時候發現紅外線的接收器還是離面板很遠,一樣會有不好操控的問題
不過這代多了藍牙控制的功能,大慨是紅外線一直做不好乾脆多個藍牙遙控
內部,大慨可分為三大塊,左邊電源中間數位處理右邊解碼
電源使用明緯IRM-20-15 15V20W,再上面是板載兜的EMI filter
數位電的源頭是TI 5430轉出5.7V / 4.2V再轉成各組電壓
類比電的源頭是先用LM317穩成12.4V再轉成正負電壓
LM317轉成12.4V後再用5430切成兩組6.2V組成±6.2V再過CLC filter
SPDIF接收器是AK4118,右邊是主控 ST的MCU
中上是XMOS XU316中下是Altera CPLD跟NDK超低相噪的NZ2520SDA 45M/49M
左上是BT module跟12V trigger的光耦合
DAC的部分,使用兩顆ESS9039S PRO,AVDD5V使用OPA1612提供
左下使用D2D提供DAC 1.2V,中間是泰藝的22M/25M做切換,這算是新的設計
早先ESS9018/9038都吃system clock再用內部PLL轉MCLK,9039只剩MCLK直入
少掉這個PLL應該可以降一點成本跟降低發熱,ESS9038全速運轉也蠻耗電的
輸出端就是四顆自己研發的I/V,就當作是四顆離散的OPA會比較直觀
轉單端的OP依然是OPA1612
XLR的交聯電容使用Nichicon FW 220uF 16V,用FW當交聯略嫌不夠發燒

聽感:
1. 因為曾經擁有D90SE一段時間,本來預期會有類似的表現,但完全不一樣
不同於D90SE的偏低頻,D90 III三頻表現的相當平衡,聲底也十分乾淨
2. 細節感不錯,速度感也不錯,整體分離度也OK,一整個四平八穩的平衡
當然細節感分離度跟頂級機種還是有點落差,僅止於不錯但不到讓人驚豔
3. 硬要挑毛病的話是人聲欠缺一點韻味,但這口味差異,稱不上是個問題
4. 過往要說不用改的拓品我會選D70s,但現在我會說D90 III
過往我會說那叫跑分機,但D90 III的表現才是科學機該有的樣子

雖然是借來的沒有要改機,但還是有點想法
1. 其實我最想再掛一組穩壓上去但沒空間,硬要加的話就大工程
不過都新任ASR跑分王了,就算加上去也很難有提升
2. 交聯電容因為很小顆也沒空間放Silmic II,可能要試試新的材料
值得一提Silmic II去年停產了,手邊的庫存也只剩小量,用完就沒了
3. 轉單端的OPA可以換其他顆,不過物主只用XLR變的換不換都沒差

最後,前陣子有維修一台D90SE,在切換不同頻率或是DSD檔時會有pop noise
所以這次D90 III特別留意下還是有pop,但非常小聲到我覺得不成問題
至於上一台DX9因為內建SRC所以沒這問題

至於跟另一台旗艦DX9的比較,先前在社團有寫過我一並補在後面
D90III 感覺是三頻均衡走向,單論素質感覺比DX9還好一點
但是細微的地方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DX9,比較習慣那個味道,這純粹個人習慣問題

以上,給有興趣的朋友做參考 :)

留言